第一分
从此当知六尘,皆空广大。诸根,无一不是空,诸尘,亦皆如是。
即从色空既然,而一切不虚也。故知色空即是真如,若离色空,即离真如。
比丘!是诸菩萨摩诃萨,依大智慧藏如实观察故。无所畏忌,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第二分
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布施行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
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
尔时,佛告须菩提:汝等于汝所得福德,当生大慈心,广为礼赞,是诸佛所好。
第三分
如是,如是。须菩提!所有法,皆是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体,如是作,如是因缘,如是带,如是果报,如是佛所说一切法,如是。
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。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我当灭度众生,则不应作是念。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灭度者,若有众生如来灭度者,则如来不为大乘说也。
金刚经原文注音及译文,是佛教经典之一,也是世界公认的重要经书之一。该经是以问题相问、问题自答的形式展开,其中蕴含着“空”、“色”、“无我”等理念,寓意着一切事物皆是虚幻的存在。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,一一进行发掘分析。 第一分: 在此处,佛陀直接点出了一切事物皆是空的真理。没有谁是真实的存在,包括我们的身体、五官、感官等等,都是虚幻的存在,都是空的。所以人在求真、离苦得乐的过程中,应该摆脱对实有的执着,并从根本上理解“一切皆空,无一不是空”的真理。只有真正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和执念,我们才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。 第二分: 在这个部分里,佛陀举了一个例子,说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行布施,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就非常多。因为在佛经中,布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,通过放弃自己的财富,去帮助别人,从而积累福德。而我们在进行布施的时候,不只是能获得福德,还能让我们心存慈悲之心,彻底摆脱贪婪心态,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,开放。 第三分: 在第三部分中,如来再次展示万法如一的道理,说所有的事物,无论是它的相、性、体、作、因缘、带、果报都是如是的。同时,佛陀也解答了可能出现的错解,比如“如来若来若去,若坐若卧”,指出这种思想态度是错误的。这种思考方式,只会加深我们对现实的迷悟,出现步步惑乱的现象,无法真正摆脱苦海的摧残。 金刚经原文注音及译文,这部佛经精神深刻,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,让人对生命、世界、自我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。在人们每天的生活中,以这个原则为指引,在每个角落中都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好,追寻真理,解放自己,和整个世界和谐共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