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peyes炸鸡(炸鸡品牌popeyes在中国的经营坎坷)

双枪

近日,加拿大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(下称Tims中国)发布公告称,其获得董事会批准,预计将获得炸鸡品牌Popeyes在中国内地和澳门独家的开发和特许经营权。这笔收购将为Tims中国带来大量现金,并加强其资产负债表。

炸鸡品牌Popeyes在21世纪初曾退出中国市场,近年重新回归后不到三年又大量关店,而Tims中国至今尚未实现盈利,两者结合能否有1+1大于2的效果?

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曾两次大量关店

Popeyes在中国的经营比较坎坷,早在1999年,Popeyes就以“派派思”的品牌名在北京王府井、亚运村和大连开出三家门店,并在两年后定下了三年开店390家的目标,不过到了2003年,Popeyes就已经悄然退出中国市场。

图片来源:Popeyes官方微博

Popeyes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的炸鸡品牌,1972年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成立,主打产品包括炸鸡、鸡肉三明治、炸虾等,1984年,Popeyes将门店开至加拿大,开启了全球化扩张之路。Popeyes在全球拥有3850家门店,覆盖美国、加拿大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。

2017年,Popeyes被餐饮集团Restaurant Brand International(下称“RBI”)收购,和连锁咖啡品牌Tim Hortons、连锁汉堡品牌汉堡王成了兄弟公司。

显然,RBI对中国市场兴趣浓厚,不仅在2018年就和笛卡尔资本集团合资成立了Tims中国,还在2019年授权土耳其餐饮集团TFI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协助Popeyes重回中国市场。

2020年5月,Popeyes在上海开下了首家门店,开业首日,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。回归之际,Popeyes曾透露要在5年之内在中国内地开店1500家。

然而门店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达不到预期,最终,Popeyes仅在上海、杭州、南京开店9家,到了2022年8月,Popeyes多家门店关闭,目前仅剩上海2家门店。

图片来源:Popeyes美国官网

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,Popeyes在中国一直水土不服,一方面,麦当劳、肯德基的炸鸡产品早已深入人心,另一方面,Popeyes除了炸鸡并没有其他特别出彩的菜品,“炸鸡在大部分国人眼里很难是正餐的唯一选择,而在休闲餐食小吃上,传统卤味、点心的可替代性较强。”

除了肯德基、麦当劳外,在中国想要吃炸鸡还有很多选择。

窄门餐眼显示,正新鸡排有门店12383家,叫了只炸鸡有门店4452家,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有门店1271家……门店数量在800家以上的炸鸡相关品牌有16个。

Tims 中国能带着Popeyes翻盘吗?

在大量关店的同时,2022年8月Popeyes在公众号透露,“你也许听说我们关了几家店,但我们不会离开哦,会很快回来。”

Popeyes在中国的操盘手TFI,也是汉堡王在全球多个市场的特许经营商。在运营Popeyes上,RBI和TFI似乎存在矛盾。2022年2月,RBI在发布2021年财报时透露,其正在与汉堡王和Popeyes的中国特许经营协议方进行谈判,以解决此前存在的商业纠纷。

在与TFI结束合作后,Popeyes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者变更为笛卡尔资本。而Tims中国的创始团队正是RBI和笛卡尔资本。

图片来源:Tims中国官方微博

尽管比不上瑞幸咖啡创造的18个月记录,Tims中国登陆二级市场的速度依然很快。只花了43个月时间,2022年9月29日,Tims中国就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。

不过,Tims中国至今尚未实现盈利。2022年前三季度,Tims中国实现营收7.10亿元,净亏损达5.22亿元,亏损幅度再次拉大。再往前三年,2019年-2021年,Tims中国年年亏损,累计亏损超过6亿元。

截至2022年9月,Tims中国在中国内地拥有门店486家,同时根据其规划,Tims中国将在2026年将门店增至2750家。

图片来源:Tims中国官方微博

将炸鸡品牌收入囊中,Tims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永臣指出,这两个品牌是自然契合的,具有互补的产品和非凡的增长潜力。这两个品牌都将受益于更大的规模、更强大的金融模式和协同作用,包括在供应链和新餐厅开发方面。

不过,在林岳看来,Tims和Popeyes虽然同为餐饮连锁品牌,但品类之间进行有机整合的可能性并不大,炸鸡和咖啡很难放到一起做文章,无论是门店运营还是营销。“合并能否带来1+1>2的效果,还要看背后供应链、资本、原料耗材等的整合借力,包括产品研发上,比如是否可以丰富Tims的点心品类,或是增加Popeyes的饮品范围,促进双方往综合性的洋快餐去发展。”

对于Popeyes未来经营有何规划、如何避免再次大量关店,南都湾财社记者联系了Tims中国,截至发稿,未收到回复。

采写:南都·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