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塞诗派,相信不少文学爱好者都曾听闻。它是以“边疆文学”为前提,表现出在边境生活的特殊气质和形态的文学流派。边境,是祖国的最外围,涉及到国界、民族、人类和生命的边缘部分。在这里,生死与共、患难与共的体验和感受,孕育了边塞诗派的不少佳作。那么,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以边境命运为主题的文学流派,留下了哪些不朽的诗篇,以及它的诗歌特点和意义。
一、 山川河流中的苍凉和绮丽
“天苍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在诗歌的语境中,边境地带结合自然风光,总会锻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,展示对山川河流的苍凉和绮丽之感。典型之作,当推鲁迅《关山月》。\"
举目望千里,皆荒、皆寂、如诉如泣。处处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和离别的感觉。不少人在接触《关山月》的时候,都会为其中的一句“与君别离意,同是宦游人。”而动容不已。琴瑟在谷,应人而鸣,却微弱了此情此景。除了抒发离别之情,边塞诗派还表现出了对辽阔边疆自然的感觉,诸如孙犁的《铁血山河》,冰心的《边塞情怀》等等。
二、 生死存亡中的挣扎和向往
生死存亡是边境生活的重要体验。历史上不少边塞诗派的诗人,不仅通过诗歌记述了自己和他人的遭遇,更表现出对生死、对正义和人性的思考。比如,巴金的《菜籽儿》就摄取了这种意味。
小说《菜籽儿》取材于二十世纪初,山西省洪洞县现有的上军庄村,瞄准了山西农民反抗高利贷的斗争。小说主持人赵万里就是一个抗高利贷斗士,一改从前的逃亡为抵抗,当文学中的骑警。在这样的边地太行山区,出生的那一刻起,他就被赋予了保护同胞的使命。最后,他又被折磨了,以示在血泊之中不改初心,反视同胞、同袍,大家满含泪升起了活下去的勇气。《菜籽儿》自出版发行以来就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,也成为边塞诗派经典之一。
三、 民族沧桑中的历史和现实
民族沧桑史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程,也是边塞文学的重要主题。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驱动,边塞诗派的艺术家们表现了维吾尔、藏族、蒙古族、朝鲜族、满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光荣奋斗。诸如高松年的《淘金记》 和苏联特派员之战 ,李肇星的《从荒野到城市》、王海涛的《匆匆那年,我们在大青山下学习》。
细细品味,边塞诗派的创作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性关怀,让读者在语言的呼唤下耳闻其甘露。它构成了一道与普通文学格调截然不同的风景线。冷静,清明,大气,常常是其作品展现的特质。那么,边塞文学,除了响彻历史、永传经典之外,也记载了边境人民凭着坚毅的性格创造着蓝天白云和美妙的音乐。它值得被我们铭记,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