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民国到新中国,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拼搏,中国终于走上了崛起之路。然而,在昔日的尘埃之中,有一个人,她并没有被历史渐渐淡忘,因为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——那就是金水晓慧。
第一部分 打破枷锁的少女
金水晓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。故乡是充满沃野、热情好客的莆田。在家庭的熏陶下,她自幼喜读书、爱思考、求知欲强。然而,小小年纪就要承受两次失去至亲的沉重打击,让她早早懂得了生与死的真谛。幸好,她性格坚强、独立,决心好好活着,好好学习。
然而,这个年代的中国,男尊女卑,女孩子上学不易。好在父母明白女儿的心愿,为她请了一位女教师,教她读书写字。几年后的一天,时年12岁的金水晓慧前往莆田县城考试,奇迹般地考中了县立高级女子师范学校,并被学校领导看中,免除了她的学费和生活费。
1960年,16岁的金水晓慧应征入伍,进入福建船政学校,被分配到船坞部门当记账员。在那里,她与学风正值气盛的大学生黄启超结为恋人,继而结婚。1967年,黄启超因教育背景不符合“无产阶级革命派”的标准而分配到别的工作,金水晓慧为了不与丈夫分离,决定放弃工作,回到家乡务农,并兼职教书。
第二部分 天赋异禀的学者
在这个岁月里,金水晓慧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。她利用间隙时间阅读各种书籍,默记了两本大字典。除此之外,她还自学了日语,为后来开辟中国-日本,特别是福建省-北海道的专项经贸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1978年,39岁的金水晓慧再度出发,经省政府考试,从千童大学升入日本茨城大学,应届毕业即进入日本智慧电讯公司。在福建省委、省政府和知识分子中兴会的关注和支持下,她于1983年“闯关东”,成为日本吉林大学国际商科硕士研究生第一人。1984年,她获文部科学省奖学金,在大阪大学学习一年,取得国际贸易博士学位。
1992年,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与国外签订正式协议合作研究的福建省委、省政府特批黄启超外交到日本筹办基金会的工作。夫妻俩既要碰壁反弹,又要协商应对,丝毫不松懈。金水晓慧任基金会执行会长,开始了她的“学者外交”。
第三部分 人间值得
在金水晓慧的视野里,世界从来不是一个局限于国界和种族的故事,而是多元的、文明的。她一直坚持,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,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、合作、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因此,1998年,金水晓慧和黄启超成立中国非洲文化交流中心,并筹划了至少40种活动、培训和研究。
2005年,她和黄启超又创建了非营利性的百川文化基金会,为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。2008年,基金会把中国文物展到了琉球久米岛,取得了极佳效果。2012年,基金会将其座右铭——“文化是人性的精华”激励下,决定投资人文考察看世界。这一年,金水晓慧和80多岁的黄启超一起开启了他们的“黄金旅程”。他们只身前往非洲、欧洲等地考察、交流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回忆。
2020年3月4日,生命的夙怨终于蹉跎了93个春秋的金水晓慧离世了,这一天也是她丈夫黄启超的生日。福建、中国和世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杰出人才和文化使者。
然而,她精神力量的价值,将永存。